当前位置:首页 - 律师文集 - 实务要点

从法理到实战:安徽银开律师事务所陈军律师解析“矛盾陈述不利认定”的胜诉逻辑

安徽银开律师事务所 2025-08-19 0

      诉讼里头,当事人说的话算不算数、稳不稳定,直接关系到案子最后怎么判。要是开庭时,一方故意躲着对自己不利的问题不答,说过的事又前后对不上,让案子事实变模糊了,这时候怎么靠着法律规矩,让法院认定对他不利的结果?这就得看律师对法理吃得透不透、实际办案经验够不够了。我是安徽银开律师事务所我,下面我详细分析一下“矛盾陈述不利认定”的胜诉逻辑。

      《民事诉讼法》和相关的解释里说得很清楚,“诚实信用原则”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,当事人得老老实实地说清楚案子的事实,不能瞎编,也不能故意瞒着重要的情况。要是当事人对同一件事说法不一样,或者关键问题故意不正面回答,那他就没遵守诚实信用的义务,法官也就很难再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了。

      从证据法的角度看,当事人是亲身经历案子的人,比谁都清楚事实。要是他不肯说清楚、说一致,其实就是不让对方通过对质弄明白事实。这时候,法官根据平时的经验和逻辑推理,认定对他不利的事实,既是纠正诉讼中权利不平衡的情况,也是反对那些不怀好意的诉讼行为——这规矩的关键,就是用法律后果逼着当事人说实话,维护打官司的严肃性。

      我处理过一个劳动纠纷的案子,用人单位对“员工加班这事”的说法有三处对不上:一开始说没安排加班,后来又说加班没经过审批,最后又说加班的钱已经给够了。我在法庭上引用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》里“当事人故意说假话妨碍诉讼的,法院可以不相信他的说法”这一条,再加上用人单位前后说的话漏洞百出,成功让法庭认定员工确实加班了,帮劳动者拿到了该得的加班费。

      要想用这个规矩,关键是得准确抓住并且固定好“前后矛盾的说法”。我总结了三个实战步骤:

      1. 开庭前预估,找准有争议的地方:仔细看看证据,提前想到对方可能会躲着不说的关键事实(比如合同履行的细节、侵权行为是怎么发生的等等),准备好要问的问题,别在开庭时漏掉重要的。

     2. 开庭时追问,让他说漏嘴:对方要是躲躲闪闪不正面回答,就从“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做了啥”这些方面一步步问,逼着他在慌忙回答中说出前后矛盾的话。比如有个借贷的案子,我针对被告“已经还了钱”的说法,连着问“怎么还的、还了多少、打到哪个账户了”,最后被告说不圆,露出了假话。

     3. 及时提出来,说明法律后果:抓住对方前后矛盾的说法后,马上跟法庭说清楚他这是不遵守诚实信用原则,根据《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》第108条“一方说的事,另一方不承认也不否认,法官说清楚问过之后,还不明确表态的,就当是承认这事了”,让法庭认定对对方不利的结果。

     当案子到了“各说各有理”的地步,好律师不光是“凭着道理争”,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法律规则的深刻理解,把看起来模糊的事实变成清楚的判案依据。我一直认为:法律不保护那些放着权利不用的人,更不容许不诚信的诉讼行为。

      不管你遇到的是合同纠纷、侵权赔偿还是别的民事案子,要是对方在打官司时故意瞒着事实、说话前后矛盾,我都会用专业的法理分析和实战办法,帮你抓住关键证据,让法庭做出公正的认定。让专业律师为你的权益保驾护航,在法律范围内得到应有的公正。

手机扫一扫也能查看

合肥市政务区金潜广场20层、商111东

0551-65559151